语种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营业厅
网上营业厅 掌上营业厅
返回顶部
听八旬老人讲述四川国际电台半个世纪前的故事
2023-12-28 四川公司
分享:
   

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三线建设。一大批军工企业在大山深处拔地而起,筑起国家安全的保障。四川国际电台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的国家战备通信工程,肩负了战备和国际通信保障的重大使命,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以“科技报国”为己任的红色电信历史的实物载体。

2020年12月,四川国际电台以其特有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入选“国家工业遗产”,是当今全中国通信行业仅有的四个“国家工业遗产”之一。

四川国际电台最初的建设者们是20世纪60年代来自全国120多名大学生、中专生和退伍军人。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举家迁移,奉献青春,打破技术封锁,践行报国使命。岁月流逝,如今他们都已是耄耋老人,仍满怀爱党爱国爱企的赤子情怀。记者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走访了四川国际电台的几位前辈,与他们共同再次走进那段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

四川国际电台的前世今生

几位老人谈起四川国际电台时,满怀深情:我们的青春和奉献都留在了这里,可以说是我们生命中最深刻最宝贵的印记!当时邮电部结合国际通信的实际,于1963年向党中央请示,决定在地处三线建设的战略要地——四川兴建“国际电台”。1964年,邮电部组织在川选址,随后国家计委批准分别在陕西省、四川省设国际无线电收、发信台各一座。

1965年3月,国家计委批复同意四川国际电台设计任务书,同意正式开工建设,被称为1965年邮电部1号工程,工程代号为“6501”。

“6501”的主要用途是作战备通信,邮电部要求“开得通,连得上,通得好”,有时也可作为定向广播。它是当时中国国防的一个秘密武器,邮电部战备办要求:不到关键时刻,不能让四川国际电台的电波上天,以免暴露我们的底牌。

1967年下半年,毛泽东主席曾说,“四川的三线建设如果搞不好的话,我觉都睡不着。如果北京到攀枝花的铁路这两年还没修好,我骑毛驴都要去看看”。包括6501电台建设、舰艇生产等在内的西南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负责抓。

“2002年7月,因科技进步、通信发展,国际电台业务关闭,后改建为通信博物馆,原貌保留地下坑道、机房及全部通信设施,成为通信发展史上通信设备实物教科书,是新中国三线建设这一特殊时期人民邮电事业的通信博物馆,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三线建设战备通信博物馆,已成为传承红色通信文化、培育新一代通信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看到今天基地的新变化,几位老党员由衷地感到高兴:“我看到基地里面有句话‘苟利社稷,生死以之’,这也是我们一代代的电信人为国为民的初心使命。现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而红色电信精神代代相传,红色电信事业后继有人,很是欣慰!”

神秘要地

曾担任副台长的吴明发老人,在谈起电台的“神秘庄严”,依然满是自豪:“当时我们国际电台是军事化管理,一般人根本进不来。虽然地处眉山,通信地址却叫‘成都6501信箱’,周围的农户都不知道我们具体是做什么的,只是觉得我们的工作很神秘很重要。”

首先,它的地势隐秘。四川国际电台建筑工程按照具备战争防卫功能的要求进行建设,占地232亩,天线场阵遍布15平方公里。收、发信台地上机房是天然的半地下掩体,表面青山、林荫覆盖、山水依旧,起到靠山隐蔽的特殊效果。地下机房为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掘开、双拱、回填式隧道深室建筑,洞深曲折、路旋回转,可防500磅穿甲弹,并防爆、防毒、防潮、防原子能辐射。地下机房采用高强度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成形,机房顶棚和墙壁四周采用打孔钢板覆盖,隔层采用高泡吸音材料填充,保证了收信机房不受电磁干扰,不产生回音共鸣。

其次,它的安保严密。它被纳入军事管理,长期有一个加强连的武警战士在此进行7*24小时的持枪守卫。当时所有的工作人员得戴有两张工作证才能进入机房重地,工作证上分别印有“机密”和“绝密”字样。只有“机密”工作证的,就只能在公共区域活动,而不能进入机房。最多时国际电台有300多名员工,分为四轮班,也是7*24小时值班。

第三,工作人员均经过严格的政审和筛选。这里基本自成体系,与外界相对隔绝,不准串联,不准泄密。工作人员全部经过了祖宗三代的政审,必须是“根正苗红”,“又红又专”,有知识的党员、团员、大中专毕业生、邮电校中专毕业的精英主动报名,经过层层严格挑选,才能去四川国际电台工作。

“那时候,能被选入电台工作,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好些没被选上的人还哭鼻子。电台方圆数里的‘地富反坏右’全部被迁走,有关部门还专门在我们电台附近,联系了幼儿园和中小学,为员工的子女提供集中教育。所以,我们的下一代,基本是在子弟校读书长大的,子弟校的师资力量没有外面的学校好,有些娃娃长大了也没读上大学,影响了择业。所以说我们是‘献了青春献子孙’,一点也不为过。但是我们不后悔!”老人家这样说。

艰苦奋斗的流金岁月

“那是在1960、1970年代,通信技术不发达,国际电台所使用的短波,是那时国际通信的唯一手段。当时客观条件非常艰苦,但大家都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曾任总台党委书记的杨绍明老人和曾任秘书的成守其老人谈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眼睛里无不闪耀着光芒。

四川国际电台首批186个大型铁塔、设备、器材,都是由位于武汉的中南金属结构厂加工后通过火车运回四川,装了整整40个车皮。当时的杨绍明台长一个人辗转各地,在外出差长达一年半,才把这些设备采购完成并运回四川国际电台。当时一个领导,出差一年半才回家,其中的艰辛、孤独可想而知,但今年82岁的杨绍明老人现在能回忆起的,更多的是满满的自豪感。

因为四川国际电台的性质,外请的零工均不能进入工作区域。因此,所有的设备,从收信台几斤重的设备到发信台那些长12米、高4米,重达近2吨的80千瓦大型发射机,全部都是国际电台的员工肩挑背扛、并借助圆木、滚筒、铁链等工具,自己搬运到机房里并自己进行安装的。既要当精锐的专业技术人员,又要当出苦力的“棒棒”,可能今天的年轻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那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你们现在可以开远程视频会,当时我们开一个会,来回都需要一天时间,而且来回都是靠走山路!国际电台的收信台一般是小设备,当时有六七十名员工。而发信台的设备多是些‘大块头’,约有110名员工。两者地点相距25公里,当时没有足够的办公用车,没有公路,崎岖的山路仅够一辆车通过。由于国际电台的职能部门设在收信台,重要会议往往在收信台召开。大部分时间,发信台的负责人都是头天下午走路两小时,当晚住在招待所,第二天再在收信台开会,会后再走两小时山路回去。”

开一个会需要走上4小时的山路,当时的条件可谓非常艰苦,但今天谈及那段流金岁月时,他们唯有一句:使命光荣,青春无悔!

历史的天空

几位老人还谈起了我们曾经在历史书和电影电视上看过的很多国际国内重大历史事件。基辛格访华、珍宝岛事件……这些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已是众人皆知,但可能不会有人想到,在偏远的中国西南山地,在幕后,在镁光灯照不到的地方,在秘密战线上,它们背后,都有着四川国际电台的工作者默默无闻的奉献。

“现在半个世纪过去,很多事件也可以解密了。在那个年代,作为拥有短波这种国际通信的唯一手段的我们四川国际电台,我们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过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几位老人如数家珍般地回忆起当年的难忘岁月。

杨绍明老人谈起了电台参与抗美援越的经历:

1969年美国越南战争期间,9月的某日早上7点,四川国际电台负责人接到命令,要求一天之内必须将发往东南亚所有的天线全部调好频率,一旦越南河内的电台被美国摧毁,国际电台将随时替代河内电台向世界发声。

四川国际电台发信台的7名机务人员紧急投入工作中,2台具有80千瓦发射功能的大功率机器全部做好战备,对准东南亚。他们一天一夜不曾合眼,直至次日凌晨才把所有的天线、广播电路和通信电路全部调好。

虽然最终并没有接到“发射”指令,但作为战备的重要组成部分,6501为国防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吴明发老人谈起了电台当年为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所作的贡献:

1969年3月,苏联和我国的珍宝岛冲突中,在双方胶着,形势十分紧张严峻之际,某天四川国际电台负责人接到邮电部命令:一天之内必须架设好面向北方的天线。12个无线班机务员又是经过一天一夜,将天线改造完毕,做好了一切战备。作为工作人员,他们并不十分清楚具体的用途是什么,只大体能感觉出,自己的工作与正在发生的国家大事有关。

最终,中国边防部队打退了对方的进攻。此次四川国际电台仍然未发射电波,但国际电台的工作人员在大后方,默默无闻地在幕后,为保卫国家领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作出了积极贡献。

成守其老人讲述了当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事件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1971年下半年,四川国际电台新增了曼谷、新德里、卡拉奇的三条国际气象电路。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其在曼谷、新德里等地全程的气象及其他信息,均由四川国际电台收集、监测、记录、打印,再传送到位于淮口的成都电信战备机务站,并向外交部、民航、气象局等相关单位发布,为基辛格此次秘密访华的破冰之旅搭建起了信息桥梁。

曾任高级技师的刘中信老人回忆起中国登山队再登珠峰这一展示民族尊严和中国精神的重大事件与四川国际电台背后的渊源:

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为开发利用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四川国际电台利用曼谷、新德里、卡拉奇的三条国际气象电路,将相关地区的气象预报及其他情况,提供给气象部门、民航和登山队。当时没有互联网,连卫星电话都没有,这三条国际气象电路成为唯一的通信联系桥梁。收信台为中国登山队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传播支撑,国际电台也由此获得了邮电部的嘉奖。

几位老党员最后深切寄语:“‘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电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我们这一代经历、见证了三线建设的历史,更加体会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都是老党员,希望新一代电信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用初心砥砺信仰、用实践增强信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续写砥砺奋进的电信诗篇,不负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